时间:2023-03-21 16:15:09 | 浏览:341
针
对乱象丛生的保健食品领域,国家市场监管部门最近发布了《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2020年1月1日实施),明确要求生产厂家把“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警示用语,放在最小销售包装的主要展示版面,占的面积还不能小于20%,以期进一步加强对保健食品市场的监管,遏制不法分子夸大保健食品功效、虚假宣传治疗疾病功能,强化消费者对保健食品并非药品的认识。
长期以来,很多人心中都有这样的疑惑:保健食品和药品有区别吗?为什么“吃保健品能治病”的想法深深植根于很多人的脑海里?
1 定义:谁才是根正苗红
保健食品,根据国家标准GB 1674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的定义,是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这家伙的大名叫保健功能食品,在国外还有一个颇为时尚的洋名叫膳食补充剂。
而药品呢,根据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的定义,是指用于预防、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一言以蔽之,药品可是根正苗红的正规军,对待疾病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生而为“药”,就是来和疾病作斗争的。
2 本质:“是药三分毒”
保健食品的庐山真面目是食品,之所以能够针对特定的人群发挥调节机能,改善亚健康状态,是因为它含有一定量具有特定功能的成分,但并不能治病。这些成分大多数来源于天然的动植物,比如鹿茸、人参、何首乌,经过简单的提取、分离、浓缩等步工制成,或是直接添加了高纯度的生理活性物质(比如维生素C)。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西药,尤其化学药,是科学家们以青春和头发为代价,钻研出合成路线,利用化学原料创造出来的新兴化学品。
从本质来看,保健食品应比药品更加安全。因为保健食品是食品,原材料更加天然,不能对人体产生急性或慢性危害。而“是药三分毒”,咱地球人都知道。也正是这样的看法,才使得保健品代替药品治疗疾病的错误想法有了生根的土壤。
话说回来,保健食品就那么安全吗?先插播一段新闻:曾经在多个电商平台销售火爆的“仁合胰宝”降糖保健食品,有糖尿病患者在服用这款声称“无添加”“三位一体健胰法”的降糖“神品”后,出现心慌等不良反应,引起社会关注。经当地食药监部门鉴定发现,该款保健食品非法添加了“双胍”类国家明令禁止的西药成分。
是不是小心脏要开始“突突”了?别着急,还有更猛烈的。根据可靠消息,目前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已经超过西方国家,每年的发病率达到23.80/10万,而中草药和保健食品的“贡献”最大,占比26.81%。
3 原料和生产标准
谁更严格
保健食品的原材料有药用级别,也有食品级别,只要符合食品卫生要求。而药品的原料须符合药用标准。由于我国保健食品原料标准体系特别是针对提取物类原料还不太健全,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难免有些商家利令智昏,在采购原料时铤而走险,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比如用树胶替代蜂胶,用贝壳粉假冒珍珠粉。
此外,保健食品和药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也存在差异。如果你仔细对比药品和保健食品的生,就不难看出,药品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明显比保健食品的GMP严格,内容涵盖面更广、更详尽。举个简单的例子,作为药品使用的维生素类产品(药字号),必须在制药厂生产。作为食品的维生素类产品(食字号),则可以在食品厂生产,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对一些指标比如原料质量、空气洁净度、微生物等的要求,都不如药品生产那么严格。
4 检测:谁Low
保健食品的质量检测环节也和药品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针对具体品种的国家级检验标准和行业标准在保健食品领域并不完善,生产企业多半执行的是企业标准。而获得审批的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中,其规定的检查项目和指标值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产品的真实属性,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并非尽善尽美。
另一方面,纵使科技发展迅速,也有鞭长莫及的地方。如遇上保健食品功效成分不止一种时,有的缺乏合适的标准品对照,有的检测方法太“low”,确定不了功效成分的含量。
比如,我国黄酮类保健食品测定的功效成分是总黄酮,但其实黄酮类物质化学结构超过400种,具有生理功能的只是少数。显然,这样测定出来的结果不是功效成分的含量。而且,保健食品执行的是终品检验,当中含有的其他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糖类,会干扰检测,加大了功效成分的检测难度。
药品的检测就不能“得过且过”了,尤其是化学合成药品,功效成分要比保健食品更为单一,含量和质量在生产过程中也更容易把控。因此药品的检测方法会很明确,检测受到的干扰也会大大减少,标准更严格。
5 说明书和标签
比比“底气”
由于药品一路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经过了重重严苛的考验,所以他的“履历表”(说明书和标签)显得“底气十足”——大大方方写明了药品的适应证或功能主治。而保健食品的标签和说明书,就不能宣称对疾病有治疗或预防作用,更不能暗示或者夸大疗效。
6 宣传营销
谁高调谁低调
细心的朋友可能有所体会,保健食品广告无处不在,电视、报纸、电台、网络甚至村头的墙壁上都曾相见,有的广告词因为朗朗上口而成为居民的口头禅。但药品则显得低调多了,尤其需要到医院才能开出来的处方药。这是因为药品的宣传审批非常严格,大部分处方药只能在专业期刊上发布广告,不能扩大宣传。
7 使用
口服Vs.注射、外用
在如何使用方面,保健食品只有一种使用方法,就是口服。而药品除口服外,还有静脉滴注、肌肉注射或者外用等方式,并且药品有非常明确的用药剂量和疗程,不能无限期使用。
保健食品的保健功效一般不会在短期内体现出来,需要消费者的自我观察和体会。但我们也不建议大家长时间服用。
8 标识和批准文号
有简单有复杂
正规的保健食品和药品还是很容易区分的。正规保健食品的外包装盒上印着他的通用标识,一顶“蓝帽子”底下写着“保健食品”,此外还有国家部门通过的批准文号:国产保健食品的格式是“卫食健字(****)第****号”[(2004年以前由卫生部批准的)或者“国食健字G********”(8位阿拉伯数字),(2004年后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进口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是“卫食健进字(****)第****号”或者“国食健字J********”(8位阿拉伯数字)。
而药品要相对复杂。国家根据药品的安全性将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需要凭借医生开具的处方才可在医院或药店购买。非处方药又分为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分别标有红色或绿色“OTC”标记。药品的批准文号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放,统一格式为“国药准(试)字+1位大写字母+8位阿拉伯数字”。这些个大写字母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药品分类:化学药品是“H”,中药是“Z”,生物制品是“S”,体外化学诊断试剂是“T”,药用辅料是“F”,进口分包装药品是“J”。
文/北京安贞医院主任药师 刘治军
北京朝阳太阳宫社区卫生中心主管药师 张玉萍
编辑/余运西
校对/栾兆琳
最近某企业旗下的保健品涉嫌虚假、夸大宣传,已处于风口浪尖上。今天给大家科普几个概念。 什么是保健?即对身心健康具有预防性,能保持人的积极性和维持工作现状的措施。 保健是指保持和增进人们的心身健康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包括预防由工作、生活、环境
针对乱象丛生的保健食品领域,国家市场监管部门最近发布了《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2020年1月1日实施),明确要求生产厂家把“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警示用语,放在最小销售包装的主要展示版面,占的面积还不能小于20%,以
继权健、华林之后,保健品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这次爆雷的是无限极。1月16日下午,一位认证为“幼童疑因无限极致心肌损害事件当事人田淑平”的网友曝出,其3岁女儿在“无限极指导老师樊乐”推荐下,每日大量服用无限极8种产品,后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心肌损
越来越多“80后”“90后”成“保健品控”□记者 帅才 长沙报道记者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80后”“90后”成了“保健品控”,相比老年人喜欢从各种讲座、活动中购买保健品,年轻的“保健品控”一般会代购、网购一些海外的保健品。“最是人间留不住
保健品卖得很是火热,尤其是中老年人,简直深信不疑生怕买不到手。老人家想保养身体、补充营养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总被忽悠让做儿女的就不那么淡定了~不时听说隔壁大爷被忽悠几次了,家里堆了好几样不知名的保健品,可是花了大价钱!又听亲戚说王阿婆怎么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服务老人的旗号,以销售“养老产品”、提供“养老服务”等名义设置陷阱,骗取老人钱财,严重损害老年人合法权益。丰台法院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依法从严、从快打击老年朋友最深恶痛绝的犯罪行为,全力追赃挽损,用心用情
#健康2023#2月19日(星期日),中央电视台13套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官方公众号,市说新语同时报道了一个“保健品”坑老诈骗的信息,原出处是上周《每周质量报告》节目主要报道内容。节目的主题是整治养老诈骗在一直行动,目的是揭露保健食品非
人人都想长寿,从古代封建王朝的皇帝到现在富可敌国的富豪们,他们都想长生不老,或者是尽可能的为了多活一段时间而不惜一切代价。从秦始皇为了寻求仙人赐“长生不老药”,曾经两度派遣徐福率领几千人出海寻找“灵药”,再到洛克菲勒家族第三代掌门人戴维·洛
来源:滨海时报保健品真的有宣传的那种神奇功效吗?究竟该不该吃呢?有哪些保健食品和药品不能混着吃?详细了解一下吧什么是保健品?保健品,全名“保健食品”,是“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
保健品作为一类独特的商品,在生活中,很多老年人对其所具有的神奇功效深信不疑,常常加以购买,以希望能从中获得治病强身的功效。与之相反,有些人则认为,保健品其实与一般的商品没有什么两样,其并不具备有什么神奇的功效,究竟保健品是否真的有用呢?顾名
中秋已过,马上就要到国庆假期了,每年在这双节之际,很多朋友都会趁着假期的时间,去探望父母老人,为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往往也会买一些保健品送给老人,但老年人吃这些保健品,真的有用吗?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保健品的某些作用,又该如何正确合理地选用保健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富裕,但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非常大。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身体的亚健康现象十分严重,所以说健康养生成为非常热门的话题,而且有不少养生爱好者喜欢吃保健品,认为这样可以让身体更健康。那么保健品能长期吃吗?而
疫情期间,为了少生病,大家都在想着各种办法来提高免疫力,比如在家跳操等。当然也有不想运动的小伙伴,想着靠各种保健品来“强身健体”。那么,保健品真的能够提高免疫力吗?选购保健品要注意些什么?消道长这就为大家整理出往期的保健品测评数据,带大家正
01“我跟孩子说维生素吃多点无所谓,谁知道会这样......”莹莹的母亲哭着说。在某儿童医院急诊科,4岁女童莹莹因服用了超量维生素AD,正在接受洗胃治疗。她的母亲悔恨地说,莹莹因为听了我的话,每天把维生素像吃糖一样吃,最多一次吃了30多粒。
作者:云无心本文首发于丁香医生网站(dxy.com)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 ●保健品真的有效吗?很多保健品在宣传各种功效的时候,确实是可以拿出相关研究文献的,可问题就在于这些「研究结果」本身就不靠谱。1. 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