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4:48:36 | 浏览:122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探访市场发现 “大字”警示语一个都不见
一直以来,保健食品的标签都要求不得涉及疾病预防和治疗功能,标签上只需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即可,不过对于声明标注的位置和大小并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往往把“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警示语隐藏在不显眼的位置,而且字体也比较小,这就让夸大保健品功效和虚假宣传等营销行为有了可乘之机。从今年1月1日开始,《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开始正式实施。这意味着,所有保健食品都必须在包装的显眼位置印上这么一句警示语“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按照新规,警示用语区应当位于最小销售包装物(容器)的主要展示版面,所占面积不应小于其所在面的20%。
那么,保健食品经营者是否按照新规来进行消费提示了呢?记者探访发现,在一些超市或网店,未醒目标示警示语的保健食品仍在正常销售。
探访
警示语不起眼还藏着掖着
昨天是《保健食品标注警示用语指南》开始实施的第一天,记者来到位于西直门外大街的一家超市一探究竟。
在销售蛋白粉、燕窝、维生素和西洋参等保健品的货架上,记者随手拿起一款汤臣倍健的罐装“乳清蛋白”固体饮料仔细查看,发现无论是产品的正面,还是侧面和背面上的配料表、营养成分表、食用方法等区域,均没有发现标注有“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内容的警示用语。但在罐子的显著位置,则在宣传蛋白质的诸多好处。而在另一罐“天然元”牌老年乳清蛋白粉固体饮料的包装上,记者同样没有发现任何警示用语。
在一款“养生堂”牌B族维生素片的包装瓶上,标注有“针对中国居民营养需求设计”、“核心营养素配比科学”等显眼的字样。翻转瓶身,只见不大的小瓶背面,密密麻麻印有功效成分、保健功能、适宜人群、生产日期、贮藏方法等共22行内容,必须仔细分辨才能看到其中隐藏着“本品不能代替药物”几个小字。
记者现场查看了多款超市销售的保健食品后发现,几乎没有一款产品在外包装的显眼位置标注上包含“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这一内容的警示用语。有的保健食品上甚至没有任何警示用语,有的则将警示用语隐藏在多行产品说明中,就算是眼神好的年轻人都需要仔细查找半天才能发现。
随后,记者又登录了部分保健食品的官方旗舰网店,均发现了同样的问题。比如,在一款宣称能够补软骨、护关节的保健食品销售页面上,一直将网页将近拖到底,才在产品信息中发现了一行不起眼的小字,“注意事项: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实例
误信宣传花了冤枉钱反延误病情
因误信保健食品宣称的治疗效果,张先生不仅花了上万元的冤枉钱,还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
一次体检时医生发现,张先生的血糖略高,便叮嘱他注意控制饮食,少吃甜食。一位朋友听说后,立刻向他推荐了一款号称能降血糖、预防糖尿病的保健食品“苦瓜含片”。朋友宣称,自从吃了苦瓜含片,就算敞开吃饭,甚至吃甜食,血糖都一直处于正常值范围内。听了朋友的话,张先生立刻打电话订购了同款苦瓜含片,每次吃饭前,只要吃了苦瓜含片,就如同吃下了“定心丸”,不光饭菜敞开吃,可乐、蛋糕等甜食更是一样不落。谁想到,第二年再体检,张先生大吃一惊,医生诊断,他患上了糖尿病。
医生告诉张先生,那些所谓的保健食品,根本不是药,吃了也起不到治病的作用。
和张先生一样,在我国的保健品消费群体中,很多人都是因为受到虚假宣传的诱使,从而盲目购买保健食品。有人甚至一直拿保健食品当药吃,不光病没治好,反而引发了更加严重的问题。
监管
全国将建“保健”市场违法案件数据库
去年,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公安部、卫健委等13个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为期100天的联合整治行动,清理虚假信息9.7万条,关闭网站、APP、公众号3877个,全国共立案21152件,移送司法机关案件446件。专项行动中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4.4万次,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23亿元。下一阶段,还将组织跨部门、跨地区进行执法,建立全国“保健”市场违法案件数据库,抓紧完善从业人员信用体系。
2019年11月,市消协对外发布“北京市老年人保健品消费认知及消费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广告宣传夸大其词或与实物不符是老年人遇到的主要问题类型,比例为78.32%。对此,市消协建议,增加老年消费者撤回权利,即针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增加消费犹豫期,期限为一个月,在消费犹豫期内购买的商品,老年人享有撤回权利,可以向经营者要求退货,经营者不得拒绝或拖延,以此避免老年人因为消费信息缺乏导致的非理性消费问题。
此次新实施的《指南》也提醒消费者,选购保健食品要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小蓝帽)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注意标签说明书的要求和禁忌。对所购买的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有质疑,或遇到夸大保健食品功效、宣传疾病治疗功能的,应及时拨打12315投诉举报。 (记者 张楠)
当下,人们的饮食习惯存在普遍性饮食营养结构不均衡,总热量相对过剩,而必需微量营养物质不足的现状。通过食用保健食品补充部分营养,已经成为各个年龄段人群的共同选择。保健食品作为一种特殊食品,既不同于普通食品,又有别于药品。到底什么是保健食品?它
近日,权健事件发生后,保健品再次成为了热议话题究竟什么是保健食品?它和药品有什么区别?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辨别?一起来了解什么是保健食品?根据《食品安全法释义》,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
7月5日,由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政府、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承办的2019年江苏省保健食品“五进”专项科普宣传活动正式启动。通讯员滕志铭成昌涛扬子晚报/扬眼记者薛玲此次活动以“科学认知保健食品,明白理性放
内容来源:食品生产处
什么是保健食品?先来认识一下保健食品的标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蓝帽子”。保健食品与药品的区别:(1)使用目的不同:保健食品是用于调节机体机能,提高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改善亚健康状态,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不以预防、治疗疾病为目的。药品是指用于
如今保健食品市场庞大、真假参半,很多虚假宣传,让老人们频频吃亏上当。9月4日上午,在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主办的保健食品科普活动中,专业人员就带着中老年市民一起学习,如何分辨真假保健食品。【盲区一:保健食品不是药,不能治疗疾病!】市场监管部门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所谓的保健食品却暗藏致命禁药 央视记者调查揭秘保健食品黑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宣称具有调节人体机能的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特别是老年消费者的青睐。可河北承德的李先生在吃了买回来的所谓保健食品后,总是感觉心里发慌,身体不
相信很多人服用保健食品都有同样的问题,希望在服用各类保健品的时候,能够发挥最大效益与降低饮食间的交互作用。今天我们将常见保健食品的服用时间及注意事项做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钙、铁、镁等矿物质建议在饭中或饭后服用,食物中的其他营养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福证券,赖靖瑜)一、 保健食品行业概况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呈上升趋势,对于健康的支付意 愿不断提高。而且,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趋势较难逆转,对于保健类产品的消费 将会相对刚性。当前,保健食品行业整体
如今,保健食品消费市场不再是老年人群的“一枝独秀”“90后”年轻人正成为购买保健食品的“主力军”!但纵观琳琅满目的保健食品消费者可能会感到疑惑——什么产品才是真正的保健食品?究竟该如何挑选?本期“食安委专家有话说”邀请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
(1)什么是食品?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五十条)(2)什么是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
►特医食品的定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指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该类产品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单独食用或与其他食品配合食用。保健食品是声称具有保
很多人都分不清食品、药品、保健食品、特医食品...到底有什么区别?你买回来的东西,到底是属于食品、药品还是保健食品?1.食品根据《食品安全法》中对“食品”所下的定义,食品是指所有供人类食用或饮用的,不以治疗为目的的成品和原料。包括加工食品、
食品安全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保健食品、保健品、药品之间有什么区别?蔬菜、水果表面的农药残留如何消除?......这些问题的答案你都知道吗?从今天开始小编将会为大家持续带来食品安全相关科普知识今天就带大家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