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3:43:09 | 浏览:212
“小伙子很热情,又是送牛奶送鸡蛋,一个个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怎么能狠下心来不买。”
73岁的方阿姨躺在病床上了,还对买保健品的小伙子念念不忘。
据方阿姨回忆,大概两三个月前的一天早上,有一个大约快30岁的帅小伙上门送“温暖”,给附近老年居民送了些牛奶。
老俩口跟小伙子聊得其乐融融,走之前小伙还给方阿姨他们推荐了去其公司听健康讲座。老俩口对小伙子印象很好,便欣然应邀。
去听了一次讲座后,老俩口对小伙子印象就更好了,觉得小伙子很热心。所以在老俩口聊起身体小毛病时,都想到了这个帅小伙,最后在帅小伙的推荐下买了18000元的保健品,还赠送了6斤鸡蛋。
毕竟花了钱,方阿姨也就每天按时吃保健品,可是服了差不多20天,她不仅没有感觉到身体有什么好的变化,反而是不适症状越来越多,一开始是腿使不上劲,后来站都站不住,而且小便的颜色也变的很深,这让方阿姨有点害怕,家人见状,紧急联系就医,最终方阿姨被医生用担架抬下楼,被诊断为肾损伤。
近些年,关于保健品的诟病越来越多,依然有了“害人品”的征兆。那么,保健品究竟是什么,能不能吃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八条对保健品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保健品是一种具有特色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在这条法例中,还对保健品进行了3点规定,第一,保健品要有适宜的人群;第二,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第三,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可以这么说,保健品是一种介于药物和营养品之间的产品。
目前卫生部对口服保健品只批准了22种功能,包括免疫调节、调节血压、调节血脂、延缓衰老、改善骨质疏松、改善肠胃功能、改善睡眠、改善营养性贫血等。
总之大家记住,保健品不是药品,不是普通食物,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服用是有讲究的,不可盲目服用,不然可能伤及身体。
按照相关规定,保健品应该是合法合规的,为何方阿姨吃了之后还会出现肾损伤呢?
经检查发现,原来的方阿姨购买的保健品当中含“洛伐他汀”,这是一种西药成分,具有降血脂的效果,存在肝功能损伤、横纹肌溶解等副作用的可能。如果没有第一时间处理,便可能导致肾功能损伤。而方阿姨显然就是这种情况。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引起肝损伤的最主要药物便是各类膳食补充剂(保健品)和传统中药,占了差不多26.81%,且有逐渐增长的趋势。
究其原因,吃保健品导致肾损伤主要有以下3点:
• 保健品自身存在安全隐患
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很多保健品产品,实际上根本没有取得国家正式批准文号服用,盲目购买,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保健效果而且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如果购买到了这类保健品,便会增加肾损伤的风险。
• 服用剂量过大
肝肾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换言之吃进去的药物都会通过肝脏来进行代谢,如果服用剂量过大,或者服用药物或产品不对证,便容易出现肝肾损伤的情况。比如大量服用维生素e,可能会导致中风引起脑出血;超量服用钙片和维生素d,可能提升肾结石的发病率;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B6,可能损伤神经,影响肢体活动。
• 拿起来就吃,不看适宜人群
药物有对应的人群,保健品也同样。不同人群存在不同的需求,比如青少年因用脑学习,可通过额外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满足增长的营养需求;如果长期待在室内,很少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