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3:37:26 | 浏览:252
坚持服用了半年多的高价保健品,居然只是些糖果和固体饮料,对疾病起不到任何治疗作用。近日,安徽淮南警方成功打掉了一个专门针对中老年群体售卖虚假保健品的诈骗犯罪团伙,抓获嫌疑人26名,冻结涉案资金2亿多元。
据了解,此前,该团伙几乎每天以网络直播方式,讲授所谓的 “养生课”,为观众“洗脑”,进而兜售他们的“保健品”。直播人员称,这些产品可以预防和减缓老年人的高血压、高血脂、关节疼痛等症状,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争相购买。廉价的糖果和固体饮料,如何摇身一变成为了“保健品”?中老年消费者为何容易中招?
市井角落暗藏“假药店”
作案目标瞄准中老年群体
淮南市公安局田家庵分局民警开展走访时,发现了一个隐藏在老式居民楼里的售卖保健品的实体店,从外观看,非常不起眼。
淮南市公安局田家庵分局网安大队副大队长李杰回忆,“这家店就隐藏在不起眼的闹市角落里,甚至连门面的门头、招牌都没有,因此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觉得此店销售的产品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民警进一步侦查发现,实体店售卖的保健品的包装盒上并没有保健食品标志,售卖方式主要是通过微信群卖给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淮南市公安局田家庵分局网安大队民警徐扬介绍,这些产品只是一些食品,但是所谓“讲师”会进行虚假、夸大宣传,让老年人误认为这些产品具有药用性。
△警方查获的部分非法保健品,淮南市公安局田家庵分局供图
据了解,受害的中老年消费者被拉入了一个名为“科学法养身班”的群聊,他们的年龄均超过50岁,群成员称呼群主为“大掌柜”;进群后可通过直播“听课”,群成员需在直播平台上输入手机号和“大掌柜”发来的“门牌号”后,才可进入直播间。
有受害者表示,直播时讲课的“讲师”自称医学专家,有20多年的医药临床经验,对骨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癌症都有深入研究。直播讲课时,“讲师”通常还会在身后摆放一些醒目的奖杯、证书等。“他们称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山东医科大学等,这样一讲我们更相信了。”
很多人在话术的诱导下,相信他们的产品疗效,陆续购买了十几款产品。受害者介绍,购买后可到隐藏在居民楼里的实体店自取,也可以要求送货上门。
警方透露,在该起案件的被害人中,一位来自陕西的老人总共花了6万余元,几乎把嫌疑人推销的所有产品都买了一遍,有的产品还多次购买。
因产品没有帮助缓解症状,有群成员曾提出质疑。“讲师”则回复称,效果不会立竿见影,需要坚持吃才能看到效果。然而受害者坚持了半年,钱花出去了,身体却没什么反应。“讲师称产品吃半年就会有效果,但是我体检发现什么效果也没有。”
主要犯罪嫌疑人“一假到底”
一年流水超三亿
随着侦查深入,民警发现,这些动辄上百元的所谓“保健品”,实质上是由食品加工厂生产的普通糖果或固体饮料,出厂价最便宜的每斤仅几元钱,最高的也不超过20元。
主要犯罪嫌疑人可谓“一假到底”,他们为自己杜撰了“院士”等头衔,并虚构产品疗效,甚至有的嫌疑人连名字都是假的。警方调查了解到,实体店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大公司,这个公司注册地在山东潍坊,公司核心成员分布在北京、山东两地,全国实体店600余家,加入微信群的中老年人多达26万余人。
△抓捕现场,淮南市公安局田家庵分局供图
李杰表示,“前期研判过程中,就掌握了嫌疑人使用的部分收款账户。当时就发现,近一年的流水涉案资金比较大,达到了3个多亿。”
△抓获的嫌疑人和扣押的电脑,淮南市公安局田家庵分局供图
淮南市公安局统一协调,对该诈骗团伙总部开展收网行动,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6名,冻结涉案资金2亿多元、资产2千余万元,扣押金条38公斤。
据主要犯罪嫌疑人尹某某、张某某交代,因看到保健品的利润可观,两人便于2021年合伙注册了这家公司,发展全国代理商,制作话术,聘请讲师,开设网络直播间。经市场监管部门核查鉴定,这些所谓“保健品”都是一些没有任何审批标识的食品,且不具有任何保健作用或者药用价值。目前,此案还在进一步办理中。
如何辨别“真假保健品”?
业内人士表示,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有肉眼可见的区别。“保健食品都有国家规定的‘小蓝帽’,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这句也是强制性的一个标识。”
蓝帽子标志,是我国保健食品专用标志,为天蓝色,呈帽形,业界俗称“蓝帽子”,也叫“小蓝帽”。而本案件中涉及的产品,无论是压片糖果还是固体饮料,都是食品而非保健品,显然在包装盒上也没有“蓝帽子”以及“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的说明。
业内人士观察发现,目前市场上仍有不少压片糖果、固体饮料类的食品产品,打着“保健品”的旗号,甚至借用一些中医老字号招牌,通过精心“设计”产品名字的字体、排版等手段,误导消费者将食品当成保健品甚至药品购买。
“例如,他们使用障眼法,故意把‘压片糖果’字号隐藏得很小,或者是进行异形化,让消费者不容易辨别出来。”
李杰提示,如果需要购买药品和保健品,一定要到医院、药房等正规销售场所购买。
来源: 中国之声微信公号
最近某企业旗下的保健品涉嫌虚假、夸大宣传,已处于风口浪尖上。今天给大家科普几个概念。 什么是保健?即对身心健康具有预防性,能保持人的积极性和维持工作现状的措施。 保健是指保持和增进人们的心身健康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包括预防由工作、生活、环境
保健品卖得很是火热,尤其是中老年人,简直深信不疑生怕买不到手。老人家想保养身体、补充营养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总被忽悠让做儿女的就不那么淡定了~不时听说隔壁大爷被忽悠几次了,家里堆了好几样不知名的保健品,可是花了大价钱!又听亲戚说王阿婆怎么
中国网财经3月31日讯(记者 刘天)近日,农夫山泉发布2021年财报,其中茶饮料实现收益45.79亿元,较2020年增长48.3%,占2021年总营收的15.4%,成为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根据尼尔森最新数据,过去一年中国无糖茶市场以约68%
坚持服用了半年多的高价保健品,居然只是些糖果和固体饮料,对疾病起不到任何治疗作用。近日,安徽淮南警方成功打掉了一个专门针对中老年群体售卖虚假保健品的诈骗犯罪团伙,抓获嫌疑人26名,冻结涉案资金2亿多元。据了解,此前,该团伙几乎每天以网络直播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在诈骗类案件中,女性和老年人是犯罪团伙容易选择的目标,在涉及女性的案件中,往往以情感诈骗居多,而在涉及老年人的案件中,多是保健品诈骗。他们打着养生的旗号,大肆吹嘘产品的功效,吸引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公诉人 丁轶鸣:本院认为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在诈骗类案件中,女性和老年人是犯罪团伙容易选择的目标,在涉及女性的案件中,往往以情感诈骗居多,而在涉及老年人的案件中,多是保健品诈骗。他们打着养生的旗号,大肆吹嘘产品的功效,吸引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公诉人 丁轶鸣:本院认为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打着服务老人的旗号,以销售“养老产品”、提供“养老服务”等名义设置陷阱,骗取老人钱财,严重损害老年人合法权益。丰台法院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依法从严、从快打击老年朋友最深恶痛绝的犯罪行为,全力追赃挽损,用心用情
#健康2023#2月19日(星期日),中央电视台13套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官方公众号,市说新语同时报道了一个“保健品”坑老诈骗的信息,原出处是上周《每周质量报告》节目主要报道内容。节目的主题是整治养老诈骗在一直行动,目的是揭露保健食品非
人人都想长寿,从古代封建王朝的皇帝到现在富可敌国的富豪们,他们都想长生不老,或者是尽可能的为了多活一段时间而不惜一切代价。从秦始皇为了寻求仙人赐“长生不老药”,曾经两度派遣徐福率领几千人出海寻找“灵药”,再到洛克菲勒家族第三代掌门人戴维·洛
继权健、华林之后,保健品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这次爆雷的是无限极。1月16日下午,一位认证为“幼童疑因无限极致心肌损害事件当事人田淑平”的网友曝出,其3岁女儿在“无限极指导老师樊乐”推荐下,每日大量服用无限极8种产品,后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心肌损
来源:滨海时报保健品真的有宣传的那种神奇功效吗?究竟该不该吃呢?有哪些保健食品和药品不能混着吃?详细了解一下吧什么是保健品?保健品,全名“保健食品”,是“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
保健品作为一类独特的商品,在生活中,很多老年人对其所具有的神奇功效深信不疑,常常加以购买,以希望能从中获得治病强身的功效。与之相反,有些人则认为,保健品其实与一般的商品没有什么两样,其并不具备有什么神奇的功效,究竟保健品是否真的有用呢?顾名
中秋已过,马上就要到国庆假期了,每年在这双节之际,很多朋友都会趁着假期的时间,去探望父母老人,为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往往也会买一些保健品送给老人,但老年人吃这些保健品,真的有用吗?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保健品的某些作用,又该如何正确合理地选用保健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富裕,但是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非常大。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身体的亚健康现象十分严重,所以说健康养生成为非常热门的话题,而且有不少养生爱好者喜欢吃保健品,认为这样可以让身体更健康。那么保健品能长期吃吗?而
疫情期间,为了少生病,大家都在想着各种办法来提高免疫力,比如在家跳操等。当然也有不想运动的小伙伴,想着靠各种保健品来“强身健体”。那么,保健品真的能够提高免疫力吗?选购保健品要注意些什么?消道长这就为大家整理出往期的保健品测评数据,带大家正